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 如果说西方是沿着防范人的恶来设计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话,中国则是按照性善论来展开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法律理念的。中国在战国的时候也曾发生过一场争论,讨论到底性善还是性恶。法家主张性恶,儒家主张性善,主张性恶的主张法治,主张性善的主张人治。一开始是法治胜利了,因为秦始皇信仰法家学说。但是恰恰是相信法治的秦王朝15年就灭亡了,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启示——搞法治是不行的,所以从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性善观念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种性善到了南宋更加强化了,出现了一本启蒙读物——《三字经》,一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性善论和中国的人治观念有密切的关系,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治理国家就不靠法律,主要靠统治者榜样示范、以身作则,靠统治者的这种良心来治理国家。孟子说治理国家是不难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说你不是爱自己的父母吗?你把自己爱父母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父母身上。你不是爱自己的孩子吗?那么你把对自己孩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别人的孩子身上。所以中国的官员就有另一个称呼——父母官。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治理国家就变成了道义模式。儒家的模式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正心开始,心先要正,然后要有诚意,善于分辨事物,之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人治论根源是对人性的一种善的假定。大家可能说,人是善良的,但是总得承认社会上总是有人不善,儒家解释说凡是人性不善的就不是人,儒家很简单地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君子,一是小人。而小人就是禽兽,孟子说,“小人,禽兽也。”真正的人是君子,不是人的就是小人。其实在一个社会里相当一部分人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他是一个中间状态,但是儒家认为不可能,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你要么当君子,要么当小人,小人不是人。人生下来不可能就当小人,但是君子要求高又当不了,所以没有办法就当伪君子。 有时候会感到很奇怪,中国一方面是儒家讲仁者爱人,但是儒家的刑法又非常残忍,比如凌迟,千刀万剐。你还会发现一些儒家代表人物,一旦当了官以后根本不是爱人,而是杀人不眨眼。孔子当了鲁国的司寇就杀少正卯;王阳明也是杀人不眨眼;曾国藩是儒家代表人物,也是经常杀人;朱熹迫害自己的政治对手,手段非常残忍。这怎么解释?儒家说因为那些人都不是人,要用非人道对非人。 孟子举了两个例子证明人是善良的。一个小孩子快掉到井里,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去伸手抓他。这是孟子提出的证据。还有一个人性善良的证据是,任何一个人白天做尽了坏事,晚上躺到床上,月朗风清,想到白天做的事他就觉得不安。你说这怎么能证明呢?中国的儒学家不论证,他会举例子,举两个例子就证明了。西方文化重论证这一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欠缺。性善论一成立就为中国古代的人治、德治提供了基础。 (节选自《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 小题1:下列对“性善论”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答: |
最佳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①“性善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治国方式。②“性善论”有一定的副作用。③“性善论”的论证并不充分有力。 |
小题1:假设关系不成立,故错。 小题1:判断错误,“伪君子”只是儒家学说造成的负面效果,并非有意教育的结果。 小题1:每点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