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 1 — 3 题。
家谱,是记录宗族世系和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俗称“谱书”、“宗谱”、“族谱”等,古文典籍中则称“谱牒”、“家牒”、“族牒”等。它既是传统社会中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表现形式,又是我国漫长封建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宗族民俗标志物之一。
家谱的出现可溯源至夏、商、周时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曾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也就是说,秦汉之前三代(夏、商、周)的“谱牒”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也是信史中“谱牒”一词的最早记述。史书记述,周时施行宗法世袭制,这是一种以嫡、庶为宗,确立不同等级贵族子孙世袭封地、爵位的制度。而谱牒作为血缘关系的记载,便成为世袭制的主要依据。为此,周代设史官专司“掌谱牒,定世系,辨昭穆”之职。此时的“谱牒”只是帝王世家的专利。
秦汉时期,修谱之风渐盛,谱牒应用的对象开始下延至官宦之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的核心是重视门阀、郡望,由此谱牒成为选官、婚姻的主要凭据。此时为标家世清高,私家谱牒开始出现。
隋唐时,始开科取士,科举制度为士人提供了一条跻身上层社会的途径,由此撼动了前朝承传下来的官宦世袭制。这一态势从唐时再修《氏族志》上就能显现出来:唐代第一部大型官修谱牒《氏族志》成书于太宗时,至武则天时,重修《氏族志》,“以仕唐官至五品者皆升士流”为编纂原则,并更名为《姓氏录》。前后二志虽然仍以当朝高官为谱牒记述主体,但间杂士(魏晋以来的旧家)、庶(唐代兴起的豪门),反映了唐代士、庶合流的客观趋势。
延至宋时,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此时的家谱才真正成为“寻常百姓”的宗族之谱。这个时候的家谱,从性质、作用、内容、体例到编纂与管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划分社会政治地位、确定“家之婚姻”的依据,衍化成以“敬宗睦族”为宗旨,以记述宗族内部事物为主体的血亲之谱。这类家谱的出现极大地强化了宗族的主体性和凝聚力,促进了族权的形成和发展。宋代以后,统治者虽然仍以封建伦常对谱牒的编修加以引导,但此时谱牒的修撰已纯属民间自发行为。其后历经元、明、清直到民国,循数十年一修的惯制,家谱绵延不绝并呈鼎盛之势。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家谱,主要是明清以来这种以敬宗聚族、感念先贤、启迪后人为编修目的家谱。
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选自《百科知识》 2007 年第 3 期上)
1 .下列各项中关于“家谱”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谱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表现形式,也是我国重要的宗族民俗标志物之一。
B .家谱最早产生于夏商周时期,盛行于秦汉时期,历经隋唐、宋代,到元明清时期直至民国,绵延不绝并呈鼎盛之势。
C .家谱从出现开始到宋代之前都是由官府修订,到了宋代,家谱开始由私家编修,变为民间自发行为。
D .家谱从产生开始就不断地演变,在每一个时期从性质、作用、内容、体例到编纂与管理都在发生质的变化。
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各时期家谱产生的作用或编修家谱目的的一项是
A .在周代,家谱作为血缘关系的记载,是当时施行宗法世袭制的主要依据。
B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家谱成为选官、婚姻的主要凭据。
C .隋唐时期修订的家谱,反映出了当时士庶合流的客观趋势。
D .明清时期修订家谱主要是为了敬宗聚族、感念先贤、启迪后人。
3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夏商周三代的“谱牒”曾为司马迁创作《史记》提供了重要依据,《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谱牒”一词是历史中关于家谱的最早记述。
B .到宋代,家谱才真正成为记述宗族内部事物的血亲之谱,使宗族的主体性和凝聚力得到极大的强化,对族权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C .家谱从帝王世家的专利到演变成“寻常百姓”的宗族之谱有一个漫长的历程,这一历程也无时无刻不在反映着中国社会制度的演变。
D .家谱是一种文化形态,但有其特殊性,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最佳答案:
1 . B 2 . C 3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