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就为了多看一眼文/依娃
父亲过世后,我时常提醒自己,要让一辈子穷苦煎熬过来的母亲多享些福。今夏请了假,携小儿回乡探亲,走前又领着母亲和妹子在西安城里住了3 日。游玩了华清池、兵马俑,逛了最新修建的大唐芙蓉园,晚上又去吃老外来西安必吃的“百饺宴”……
七月暑天,母亲仍穿着长衣长裤遮捂严实,因近几年患上了白癜风皮肤病,身上像斑马一样,再热也不敢穿背心短袖,怕人笑话。
走的那天,我和小儿乘坐的火车在下午,我让妹子吃了早饭就带母亲回家,一方面天气微凉,一方面怕晚了搭不到回乡下的车。说好在西安城里做生意的妹夫来送我们。
下午到火车站,西安是个大站,永远人山人海,城里人、乡下人,有钱人、无钱人,出发的、到站的,接人的、送人的,都是面色匆匆。
我照看着小儿和行李,妹夫去排队买站台票。
“娥。”身后有人轻轻唤我。我吓了一大跳,西安有谁认识我?竟叫我的乳名。
惊慌回头,怎么也没想到唤我的竟是母亲。
一张凄苦多皱的脸,疲倦深凹的眼睛,一口乡下医院便宜简陋的假牙,一身灰溜溜的衣裤。我一把抓住母亲白一块黑一块斑驳的手:“妈,你咋没回去?”
“我到这里下来了,叫你妹子先回去了。我知道你们得买站台票,就在这里候着。”
“啊!”
从早晨到现在已七八个小时过去了,母亲就在这儿等着!我怨不出母亲一句,我只怨自己不体谅做母亲的心,没有让母亲等在宾馆,一起吃午饭,一起打车来车站。
母亲在这人头攒动、炒菜锅一般热的地方等着,等了一天,就为了多看我一眼。她常说:“见一次就少一次了。”
眼泪热热地含在眼眶里,我控制着不让它涌出来,怕惹得母亲更加难过。
“要进站了,时间不多了。”
妹夫催着,他不知道母亲也在这里,也没有多买一张站台票。我扭头时,母亲不见了,去了远处的小货摊子,拿着两瓶矿泉水和几碗方便面回来,塞进儿子的背包里:“给娃拿上,火车上啥都贵得很。”
我一手牵着母亲,一手牵着小儿,排在准备进站的人群里,队伍慢慢向前挪动着。一只手里的手胖胖的绵绵的,成天只知道摆积木玩小汽车,人生未始;一只手里的手干枯粗糙,一辈子纳鞋缝衣操劳在灶房里,生命渐末。
剪了票,母亲被挡在铁栏杆外,我唤小儿过来,“再让奶奶抱抱。”小儿乖巧地搂紧母亲,母亲也搂紧小儿,老脸贴着小脸。母亲又看着我,我伸手抓住母亲的手,紧紧一握,又不得不放开。我看见母亲眼睛红了,嘴角抽动着。我努力地笑了一下说:“妈,我走了。没事,明年又回来了。”
我一扭头,眼泪往外淌,再不敢回头张望母亲。我走在边上走得很慢,让母亲多看一会儿我的背影,我知道,这时母亲在无声地哭泣,我知道母亲会到望不见我的时候才离开。
我对自己说,以后无论去哪里,都要安排母亲同去,不论是车站或机场,让她多看我一眼。
也让我多看她一眼,我的母亲!
(选自《散文·海外版》)
1 .《阿长与〈山海经〉》与上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请谈谈两篇文章在描写的对象和所叙事情等方面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情感是一篇散文的灵魂。请你分析上文所表达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完上文后,请你谈谈母亲多看“我”一眼和也让“我”多看母亲一眼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两篇文章对人物的语言和动作都有着传神的描写。请你思考下面两个问题,体会两文语言之妙。
(1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一句中的“震悚”和“赶紧”能不能分别改为“震惊”和“赶快”?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娥。’身后有人轻轻唤我。我吓了一大跳,西安有谁认识我?竟叫我的乳名。惊慌回头,怎么也没想到唤我的竟是母亲”中的两个“竟”字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写作记叙文,选材是关键。《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取的材料突出了阿长的哪些特点?上文选材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答案:
解析:
1.同:《阿长与〈山海经〉》和本文都是写的女性。异:《阿长与〈山海经〉》写的是一位保姆,本文则写的是自己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写了长妈妈的“切切察察”、“睡觉爱摆‘大’字”、“为我购买《山海经》”等七件事,多角度介绍阿长;而本文只写了母亲冒着酷暑到车站看“我”一件事。 2.本文展示了母亲对作者无限的爱和惦念,以及作者对母亲的孝顺和感激之情。 3.母亲多看“我”一眼是为了珍惜生命中已经不多了的爱子女的时间;“我”多看母亲一眼是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4.(1)“震悚”是因长妈妈买来久久渴望得到的《山海经》这件意想不到的事引起心灵的颤动,而“震惊”却不能表达上述意思。“赶紧”表达了我急于看到《山海经》的迫切心情,而“赶快”就显得太一般了。(2)两个“竟”都表达了因母亲在西安火车站喊“我”乳名和母亲来火车站看“我”这两件意想不到的事而引起的惊讶之情。 5.《阿长与〈山海经〉》的选材是为了突出阿长作为上世纪30年代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她的身上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烙印。本文选材则为了突出作为一名普通母亲无私爱子女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