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眼儿媚
秦 观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归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清朝黄苏《蓼园词选》中云:“此久别忆内词耳”。
(1)上片开头两句“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2)“一双燕子,两行归雁”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3)清人黄苏认为下片是“意中摹想所得”,“意致缠绵”。请对此说作简要说明。
最佳答案:
(1)分析句子的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本句内容上是交代了时间节令等;结构上为全词营造了凄冷寂寞的氛围.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一双燕子,两行归雁”中“一双”和“两行”反衬主人公的孤独,“归雁”反衬主人公不能归家.
(3)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题干中所说之语的意思.“意中摹想所得”也就是说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意致缠绵”情感表达的很细致深切.作答时,先分析诗句的内容,主要是想象家中妻子的行为,然后分析想象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
(1)交代了时间节令等,为全词营造了凄冷寂寞的氛围.
(2)反衬.抒情主人公以燕子双飞反衬自己的孤独,以大雁回归反衬自己无法归家.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情和对妻子(家人)的思念之情.
(3)下片先想象家中妻子面对大好春光孤独无语的情形,又设想妻子眼睛依旧如秋水般清澈,眉毛依旧如春山般秀美.通过对妻子动作、神态和容貌的想象,把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致而深切.
参考译文:
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也应像往日一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赏析:
起首两句以形象鲜明的笔触绘出了一幅早春图:春寒料峭,杏花初绽,绣楼栏杆,夕阳斜月.这是景物描写,它暗写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联系上下文,读者从这环境烘托中可以看到:一位思妇在早春二月杏花初绽之时,迎着料峭的春寒,登上色彩绮丽的绣楼,倚在栏杆旁,看着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她静静地观看眼前景,默默地思念远方征人.这幽静、凄寒的典型环境,正暗暗地烘托出一个忧思难奈的人物情态.黄昏,指登楼时刻;杏花寒,谓登楼季节.据《花候考》,雨水这个节气中,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其时当二月.但这里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故而于清冷中显出幽美.词人独上层楼,极目天涯,无边思绪,自会油然而生.何况登楼之际,春寒料峭,暮色苍芒,一钩斜月,映照栏干,这种环境,多么使人感到孤单凄凉.下面三句,写登楼所见所闻.“一双燕子,两行征雁”,含意深长.燕本双飞,雁惯合群,特写“一双”、“两行”,反衬词人此际的孤独.耳边还传来城上的画角声,心情之凄楚,可以想见.上片写景,然景中有情,情中见人.
下片由写景到抒情.此情是怀人之情,怀人又从悬想对方着笔.“绮窗”,谓雕饰华美的窗棂.唐王维《扶南曲歌辞》云“朝日照绮窗,佳人坐临镜”,把佳人与绮窗分作两句,意境优美;阮阅此词则将绮窗与人合并一起,径称“绮窗人”,语言更加浓缩,形象更加鲜明.仿佛词人从这熟悉的华美的窗口透视进去,只见其人亭亭玉立于春风之中,悄然无语.这里的“无语”,实际上就是深思:“春闲”,实际上是春愁.就中可以看出.窗内人是一个深于情的女子.结尾两句“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渭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前面着以“也应似旧”…句,词情顿然跳出实境,转作冥想之笔.[5]
作者在上下阕的末三句分别写燕子成双,大雁成群,皆是实写所见.以秋水喻美人明眸,以春山状美人黛眉,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双燕、雁阵反衬出独身一人,秋水、春山突出词人对佳人的怀思.这两处的手法前人也用,并不新奇.但所用的章法结构极有意思.徐培均指出,歇拍“前两句对起,后一句单收,似《浣溪沙》的后片,形成不稳定感,易于过渡”.而结拍首句不对称,后二句对称,正好与歇拍相反.这种结构在韵律上有所更张,增加了全词的活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