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
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上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
(3)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最佳答案:
(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题干问的是“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确定答题的区域,依据“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第三的开头说“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说明答案从此处开始,紧跟着在这一段还提到“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考生可以依次往下找,最后进行概括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题干问的是“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实用类文本中引用的作用.首先应了解引用的通常作用,然后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作答.比如第二段中引用《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交代人物名字的来历;行文中间引用《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这是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文中引用《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是为了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也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①时间变化,②地点变化,③职位(工作)变化,③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④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①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②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③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④关注文章的过渡句.题干问的是“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题干中给出了提示性的信息“有多方面的原因”,考生应从内因(自身的储备)和外因(祖国给以的平台、材料以及组员的配合)两个角度作答.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
(1)①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②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③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④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⑤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⑥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⑧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2)①引用《诗经》的诗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②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③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
(3)从内因来看:①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同时系统学习过中西医,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②勤奋坚持.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③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她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外因来看:⑤祖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宝藏,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⑥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