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6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二章)
【乙】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 征 于色( ) B而后 喻 ( )
C 被 服以立( ) D 卒 得反国(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翻译下面句子。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4、甲乙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
5、请为甲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补充一个课外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6、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甲文的作者孟子便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请你选择百家中一种学派,完成下列表格。
学说派别 | 代表人物 | 著作 | 名言 |
最佳答案:
1、A征验、表现B 明白C通“披”D终于,最终。 2、D 3、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天下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了。 4、①两文都谈到了“法家拂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甲文说“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文则通过宋昭公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这一点。②两文都谈及了如何对待过失的问题。甲文说“人恒过,然后能改”;乙文中的宋昭公“亡而能悟”,有过能改,终于返回了自己的国家。(能写出一点并结合材料展开谈便可) 5、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例:兵家、孙武、《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