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司法与舆论的双重作用
1.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基于对民主政治的尊重、对《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的保护,人民法院被要求应当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如若新闻媒体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报道严重失实或者恶意进行倾向性报道,也不会被追究责任。(X)
8.5司法与舆论:许霆案
1.舆论在许霆案中发挥着消极作用。(X)
2.舆论对司法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8.6司法与舆论:药家鑫案
1.刑法规定,犯罪以后主动投案是自首。对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X)
2.在药家鑫案中,法官能判死缓的情况下而选择死刑立即执行,其中可能是受到来自外界舆论的干扰。(√)
8.7司法与形势政策
1.调解是法律解决纠纷的柔性手段,调解协议的达成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体现的是(B)的意志。
A、国家
B、当事人
C、法官
D、中立的第三方
2.当法官审理一个案件的时候,如果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在从法律上找不到铁板钉钉的答案时,法官往往会求助法律以外的资源来解决纠纷,这时,(ABCD)等因素都是单独或者共同影响法官判决的力量。
A、政策
B、理性
C、惯性
D、情理
3.在严打政策下,案件真相的理清、法律的适用、当事人程序权利的尊重会被消解,可能会出现一些冤案,比如呼格案。(√)
4.调解优先原则可能会削弱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对判决的追求,因此需要警惕。(√)
9.1法律现代化的三个面向(一)
1.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2.以司法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否定立法的重要性。(√)
9.2法律现代化的三个面向(二)
1.第五次宪法修正案中,写入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3公民与公民的法律行动
1.“公民”是宪法上的概念。(√)
2.贡斯当认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公民”概念与宪法表证的“公民”概念是一致的。(X)
9.4公民权利意识的苏醒
1.改革开放以后,群体性抗争是以(C)为中心的。
A、政治立场分歧
B、政治价值分歧
C、经济利益
D、公民权利
2.伴随公民权利兴起的一定是对公共权利的限制。(√)
3.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法律意识经历了一定的演变。(√)
4.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体现了公民权利兴起。(√)
9.5公民法治意识的成长
1.包郑照诉苍南县政府强拆案被称为中国行政诉讼第一案,有效地推动了中国行政诉讼法立法。(√)
2.包郑照诉苍南县政府强拆案,唤起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政府对依法行政的反思。(√)
9.6公民法律行动的特征与变化
1.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现实生活教育和普法教育,逐步明了现代法律体系的性质和现代法治的价值。(√)